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联系我们
匠心筑梦海防人——全国模范教师、海军工程大学杨自春教授为战育人纪实
时间: 2024-11-18 18:40:16 | 作者: 保温材料
9月初,江城武汉,秋色渐渐斑斓。刚刚接受完“全国模范教师”表彰的海军工程大学杨自春教授步履匆匆地走进教室,围绕未来海战,饱含深情地向新学员介绍学科专业,畅谈理想追求。
“瞄准未来战场,学好前沿知识,将为你们的强军梦打下扎实基础;而矢志培育人才、加快科研攻关,就是我们军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职责。”杨自春深有感触地说。
“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庄严的事业,必须倾注全部心血去做。”在三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,杨自春教授始终坚守军队教学工作者的初心使命,无论面对的是博士、硕士,还是本科学员,他都突出为战育人,围绕备战打仗精心备课、细致打磨,力求让课堂生动有趣、深入浅出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军队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。
《舰艇汽轮机装置及系统》是杨自春主讲的课程之一。这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,也是现代舰船动力的基础课程,内容涵盖工程热力学、流体力学、控制科学、材料科学等多领域,对学员岗位任职至关重要,课程难度大,对创新思维及知识运用能力要求高,很多学员有畏难情绪。为此,杨自春特别注重深入浅出,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,以简单的举例与推导讲解复杂的概念,使得复杂的知识变得更易理解,使学员看到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。
“教授讲课最吸引人的地方,是他善于引用实例让我更了解现阶段实际的军事需求。”在开课之前,学员桂岩有些许畏惧,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专业且复杂,担心自己无法跟上课程进度或理解课程内容。随着课程的进行,听杨教授讲多次上舰调研、遇到困难一步步通过基础理论进行破解的经验体会,桂岩原本的紧张感逐渐消退,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兴趣与主动学习的动力,成绩也提升得很快。
为了让学员深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,杨自春不断进行教学探索,提出的课内教学、课外实践“双循环”,基于全流程、全战位、全任务剖面的“三全”实战化教学,以为战育人为核心、以科研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驱动引擎,挖掘构建了适配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的“一核双擎三融合”等创新教学模式,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应用。
将实验结果交给导师杨自春时,博士研究生张震内心忐忑不安,虽然他已经过反复计算验证,可结果就是“与众不同”。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,他怎么也找不到答案。
“出乎意料的结果,也可能是发现了一条全新路径。”令张震意想不到的是,杨自春没有否定实验结果,而是鼓励他在这个“不同”中深挖细研。在杨自春的指导下,张震经过艰难攻关,最终合成出一种在国防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,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被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刊发。
像对待张震的实验结果一样,杨自春把每名学员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意灵感都视作宝贝,鼓励他们大胆开拓创新、勇敢挑战权威,紧贴装备应用和备战打仗搞科研,收获了累累硕果。
作为全军唯一的“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”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负责人,杨自春紧跟时代步伐,面向作战平台动力技术的变革需求,精心布局并开展了军事新能源、军用新材料、新型动力技术等方向的研究。他主持了“军事能源与动力”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工作,通过优化学科布局、强化师资队伍、提升科研水平等一系列有力措施,推动了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。
一块砖头,价值几何?舰艇锅炉用的耐火砖,是动力系统的核心关键材料,在杨自春看来,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耐火砖有的比金子还贵。
杨自春介绍,耐火砖作为一种镶嵌在舰船锅炉内壁的耐火隔热材料,要经受熊熊大火的炙烤,一旦受损坍塌,战舰就会立刻丧失动力无法航行,且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。
杨自春创造性地提出“梯度密度”的概念,利用新技术、新工艺,做出的新型耐火陶瓷样品,耐火和隔热能力均有了显著提高。在全工况、高负荷测试中,耐火砖“争气”地表现出了优异的物理性能。
来不及享受成功的喜悦,杨自春又向“超高温高抗热震耐火材料”这座科技高峰发起了冲锋。前后历经7年,杨自春终于研制出了超高温高抗热震陶瓷材料,这样一种材料的高温耐压性能比进口材料提高了一倍,价格却只有国外产品的六分之一,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重点武器装备受制于人。
2013年,杨自春整合教研室的材料研究力量,组建“舰船高温热防护材料创新团队”。经过10多年建设,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试验设备和检验测试手段,能独立进行舰船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全部陆上试验,并与武汉理工大学、同济大学、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、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相关专业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,为海军重点装备新材料新技术、结构强度及寿命分析研究提供了可靠平台。
在积极搭建平台,栽好梧桐树的同时,杨自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青年才俊的培养上。他时常告诫自己:“培养一个人才,远比某项科研成功更有意义,更有价值。”
为此,杨自春始终将团队建设和新质人才培养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,不遗余力地为团队年轻成员搭建成长的舞台和发展的天地,带领他们去基层部队、科研院所、生产厂商调研和参加交流活动,鼓励他们参与科研申报和主持重点项目研究,让他们可以迅速成长起来。
某型舰大功率汽轮机组热力及强度校核科研项目,技术难度大,杨自春却把重担压给了当时30岁出头的年轻博士陈国兵身上,从项目申报、研究攻关到后期答辩,都由他全权负责。
从2008年独立承担科研项目以来,陈国兵先后主持和参与了20余个科研项目。在实战化的摔打锤炼中,陈国兵能力素质逐步的提升,现已成长为蒸汽教研室主任、教授,是科研团队的骨干力量,开始挑起团队的大梁,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励6项。
目前,杨自春创新团队人才济济:小组成员平均岁数不到35岁;成员中既有研究舰船新材料的,也有搞舰船动力系统新技术的,还有负责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的……大家目标统一、分工明确,不同的专长、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团队内部能够有机结合,汇聚在一起形成较为强大的创新合力。
2023年,杨自春带领的团队荣获了海军首批高端科学技术创新团队的殊荣。小组成员中有多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、军队“学科拔尖人才”“科技英才”等高层次人才计划,更有10人次荣立三等功。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熊峰 梁玥)